生活離不開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,看看油的排名就知道它有多重要。
在超市的食用油專區,能夠看到琳瑯滿目的植物油,其中就包含了不少調和油的品類。聽說調和油最大的特點就是營養全面,買一瓶相當于同時吃好幾種油,長期吃有利于人體健康。從單品種的植物油來說,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營養價值。比如,大豆油的維生素E含量高于其他一些品種植物油;茶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可能會高于其他種類。把這些不同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配置成調和油之后,那么它所含有的營養物質就會增多。另外所含有的一些營養素量也相應會得到提升,這樣它整體的營養價值就會比單一品種的營養價值高一些,更符合機體對脂肪酸均衡攝入的需求。但是如果某一種調和油經常這樣吃,不更換的話,這種多品種多樣化的效果并不會特別理想。所以即便是吃調和油也盡量換一下品種,不同品種的調和油搭配起來吃,能夠更好地促進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均衡吸收。小包裝容量小,能很快地把它吃完,然后就可以進行下一個品種的輪換,這樣更有利于多品種、多樣化選擇。種類多的前提下,各個種類的占比要相對來說均衡一點。我們可以通過商品的營養標簽去看,如果已經標注了維生素E的含量,肯定比沒有標注的要高。同樣標注了的,可以選擇在標注里面相對高的油去選用。除調和油外,大家可以根據炒菜習慣和適合人群挑適合自己的油。烹調油里99%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,脂肪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脂肪酸上。
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,后者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。從營養學上講,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對更健康。其中,單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“壞”膽固醇),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“好”膽固醇),預防心血管疾??;多不飽和脂肪酸也能調節膽固醇水平,具有降低血脂、改善血液循環、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。研究表明,只有各類脂肪酸達到平衡,才能起到促進健康的作用。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、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∶1∶1的適宜比例。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,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,也包括肉、蛋、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(多為飽和脂肪酸)。一張圖表,為你梳理7種常見食用油的優缺點和烹調建議?:只要是質量合格的食用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,但注意,這幾種油真的不建議吃:在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中,不管食用油開封了多久,只要沒過保質期就都能吃,其實這個認知是錯誤的。雖然說食用油沒過保質期,但是開封太久,會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風險;而且如果沒有做好密封處理,油脂與空氣當中的氧氣接觸,會發生氧化反應,產生一些氧化產物。進食含有微生物超標、黃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產物的食用油,會影響健康。所以,盡量不要食用開封超過3個月的食用油,平時盡量購買小瓶裝的油。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習慣,炸完食物之后,會用剩下來的油繼續炸東西,或是炒菜等。但反復煎炸的油很容易產生致癌物,如苯并芘、丙烯酰胺、雜環胺等,長期食用,會給健康埋下隱患。另外,食用油反復使用的情況下,還會產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,它不僅會導致發胖,還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、老年癡呆等的概率。有不少家庭喜歡吃自榨油,認為這種食用油的口感會更加濃厚,味道也會更香。早前有多個糧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黃曲霉毒素含量超標,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經發霉、變質的;另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環境很差,機器也比較臟,而且還沒有經過精煉,無法徹底除掉雜質和有害物質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指出,應減少烹調油和動物脂肪用量。烹飪時多用蒸、煮、燉、燜、涼拌等方式,使用不粘鍋、烤箱、電餅鐺、空氣炸鍋等烹調器,用好了都有助省油。不少家庭習慣等到油鍋冒煙時再放菜,此時油溫已超過200℃,可能產生丙烯酸、苯等有毒物質。烹調時,油溫應控制在150℃~180℃,鍋中放油的同時,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,或放一小條蔥絲,當筷子、蔥絲四周冒出較多小氣泡時,就可以下菜了,也可以采取熱鍋冷油的方法。最好選擇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質容器,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線照射。另外,油壺內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后再倒入新的,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記得清洗,因為舊油和新油混雜,會加速新油的氧化。不同油脂替換,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,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。